有人說:“越自律,越成功”,自律是一種難得的優秀品質,自律的程度往往也決定了人生的高度,培養孩子的自律性要趁早!那么,家長怎么教育孩子做到自律呢?
家長怎么教育孩子做到自律
孩子的自律要從小培養。首先,要讓孩子有較強的時間觀念,時間觀念強的人,學習做事高效,不拖沓,另外,要加強時間管理,讓孩子學會合理分配時間,會合理時間的孩子既可以節約時間,還能快速完成作業和生活中的事。比如,有的孩子,會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之前把各項作業分別擺放好,完成一樣再去做另一樣,非常有規劃性,而有的孩子則不這樣,他做完一樣,找不到另一樣,最后弄得自己也不記得那個作業寫了哪個作業沒寫了。回到學校就會因為沒忘記寫某項作業而挨批評。
還有一點,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和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。家長在陪伴孩子寫作業的時候,不要讓孩子有小動作,比如玩筆,玩橡皮,摳鼻子等等,也不要問孩子吃東西不,喝水不,今天的作業難不,就是不要讓他自己玩,更不要打擾他,也不要給他講題,不要分散他的注意力,讓他專注于他要完成的作業。
再有一點,要給孩子立規矩,“無規矩不成方圓。”不能讓孩子每天玩手機,看電腦,玩玩具,要告訴他,把作業寫完才可以玩,學和玩要有明確的規定,比如學習30分鐘,玩10分鐘。
最后,就是父母是孩子的榜樣,父母也要做自律的人,不熬夜,不沉迷于手機或游戲,你的積極樂觀、自律的樣子會讓孩子樂于聽你的話,而不是讓孩子反問你,你怎么玩手機,你怎么不睡覺,你怎么不學習等等。
孩子克服懶惰需要家長的關注和耐心,這兩者缺一不可。幫助孩子建立自律的習慣、制定目標和計劃、鼓勵他們參與有趣的活動和設定正面榜樣都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懶惰,變得更加積極和努力。
孩子懶散不自律怎么教育
首先,父母控制情緒,忍住脾氣,教育孩子,一發脾氣你就輸了。
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,經常控制不住脾氣,孩子不聽話,或不自律時,父母對孩子吼叫、打罵,發脾氣,也許父母是想通過這些方式,來讓孩子改正。但是,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: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,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。
一個人能否接納別人的觀點,首先取決于情緒,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,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,成年人尚且如此,何況孩子。而父母忍住脾氣,給孩子做出自律的榜樣,更有利于孩子自律能力的養成。
其次,父母忍住嘮叨。
發現孩子的偷錢行為,家長們一定要及時的和孩子溝通,了解原因,耐心給孩子講道理,并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,尊重他人,這樣未來才能更讓家長省心。
孩子偷錢家長應該怎么教育
1、冷靜思考,理性教育。孩子"偷錢",家長教育的時候要冷靜鄭重的對待,但千萬不可以責罵,不問孩子原因,我們要讓孩子知道問題的嚴重性,但不能給他們太大的壓迫感,以便孩子能接受我們的教導。
而且很多孩子還沒形成"偷"這個概念,只會認為是拿了自己爸爸媽媽的東西。面對這種情況,我們更應該耐心的引導孩子,避免類似的事情再次發生。
2、進行教育,思想引導。孩子偷錢這個行為本身就是不正確的。最大的錯誤就在于為達目的"不擇手段"的思維方式。這種任性、自私的想法,作為家長,我們要告訴他這是我們不能忍受的。
要告訴孩子,自己想要的東西,我們要通過正當的手段來獲得,如果實在得不到,那么我們要學會放棄或者去尋找新的目標來代替。在這里,我們要強調培養孩子勇于承擔錯誤的意識。
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常有家長發現自家的孩子總有寫作業慢、作業拖拉寫不完的情況。這和孩子寫作業時候分心,基礎不好等多種原因有關。家長要觀察孩子孩子寫不完的原因,對不同的問題,分別采取措施,幫助孩子改正錯誤。
孩子沒寫完作業家長怎么教育孩子
1.家長要有包容心,不要過度監視孩子
家長過于緊張孩子的作業情況,容易給孩子帶來壓力。就像員工工作時不希望老板一直盯著一樣,孩子也不喜歡家長一直盯著。如果孩子不小心做錯了作業,家長也不要打罵,要給予改正的機會。
2.做好規劃,獎懲分明
很多孩子做作業時容易拖拖拉拉或者不愿意做,效率和質量都不高。為了改掉孩子的壞習慣,建議家長幫孩子規劃時間,按時完成有獎勵,反之要接受懲罰。通過“獎勵”和規劃,可以提高孩子做作業的興趣和效率。
孩子不管是跟大人動手還是跟其他人動手都是不對的,不能讓孩子養成這種習慣;多給孩子傳遞一些正確的相處之道,并讓他們懂得用智慧處理矛盾,這樣會減少動手的機會。
孩子總是動手家長怎么教育
一、斷絕環境中的模仿源,家長不要在孩子面前打人;
二、應在孩子打人前阻止他,可以利用紅綠燈游戲,如綠燈時可以,紅燈時禁止,叫停孩子的打人行為;
三、重復演練對的行為;
四、增加孩子的情緒表達能力,家長可以利用故事教學、繪本等加強孩子的表達能力,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他的不滿;
孩子鬧脾氣、總是愛生氣,面對這種情況,家長要保持情緒穩定,接納孩子的情緒,允許孩子發泄,陪在孩子旁邊,等待孩子情緒平復,在對其進行教育,才能事半功倍。
孩子愛生氣家長該怎么教育
1.延遲滿足。延遲滿足的意思是當孩子提出需求的時候,如果可以滿足可以不滿足的情況下,我們選擇不滿足,如果必須滿足孩子的事情,我們選擇滯后一些的時間再去滿足。延遲滿足能力的增強,對于改善小朋友的著急會有比較大的幫助。
2.父母換位思考。如果父母能運用同理心,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和立場,設身處地耐心地去分析孩子的心理情緒狀態,為孩子著想。孩子自然會愿意和父母溝通自己的想法。而不是在面對問題時,首先想到的是發脾氣。
3.事先定規則。在孩子參與下,提前有置頂規則,明確了規則后就不會無所適從,減少孩子的困惑和無助,減少急躁易怒的誘因。
4.善用說話技巧。孩子急躁時候許多家長常都說不可以這樣那樣、不許怎么怎么樣,這只會讓小朋友情緒更差更急,在孩子情緒失控時更加無法跟他們說道理。但若先跟孩子說可以做什么,然后才說什么不可以做,這可助孩子平復情緒,過程中可教會孩子學習如何節制與控制。
很多家長在教育叛逆期的孩子時,都會采取一些強制的手段,讓孩子聽話,但時間久了,就會加重他們的叛逆情緒,做出一些不尊重父母的行為,所以家長一定要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,給予他們恰當的教育。
家長該怎么教育叛逆期的孩子
1、改變溝通模式。首先,放下作為家長的架子,成為孩子的朋友,通過身份上的平等,讓孩子敢于向你說出心里話。
其次,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,不隨意打斷孩子的說話,不刻意打探孩子的隱私,推己及人,讓孩子感受到你的誠意。最后,給予孩子正向的反饋,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懷,讓他更加放心與你交流。
2、不要輕易否定孩子,少喝斥多鼓勵。無論處于什么時期的孩子,都還只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的孩子,他們所希望的,是家長對自己的獨立意識的肯定,而不是批評和阻礙。肯定的作用遠遠大于否定,孩子往往向著鼓勵的方向成長。
3、給孩子空間,尊重孩子。孩子在慢慢成長的過程中,也在慢慢的擁有自己的思想與隱私。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不是附屬品,家長培養孩子成長不正是想看到孩子,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