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不跟父母說心里話,是親子關系中最讓父母最燒腦的話題,面對這個問題,再有能力、受過教育的父母往往束手無策,那么,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?
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說心里話
1、有些事情父母會拿孩子出氣
有些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之后,之所以不想和父母說話,是因為有些事情父母會把怒火發泄在孩子身上。
有些父母在工作中受委屈,把怒火發泄在孩子身上,或者因為孩子喝多了而打孩子。在這種情況下,孩子遇到什么事情,只會擔心父母知道這些事情會不會生氣,而不是想著跟父母談論這些事情。
2、不把孩子的問題當作問題
隨著孩子的逐漸長大,自主意識的不斷提高,他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,變得越來越稀少,因為他們與父母之間的共同話題變得越來越少。那么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溝通?
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溝通
第一,孩子自主性提高。
小時候孩子比較聽話,那是因為孩子還不知道一些東西,沒有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自己的一些想法。隨著孩子年齡逐漸的增加,他所了解的事情也越來越多,他可能逐漸的發現父母所說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正確的,而父母所說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也是不一致的,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越來越不愿意與家長溝通。
第二,孩子的隱私性提高。
隨著孩子逐漸的長大,他開始意識到每個人有自己的隱私,并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與父母進行溝通,進行交流。比如說孩子在學期間可能會有一些感情上面的一些事情,或者是自己在其他方面有一些想法,但是這些想法他可能不太愿意跟父母進行溝通。因此在這種情況下,她為了保持自己的隱私,就可能不太愿意跟父母溝通。
正確的溝通方式,拉近兩顆心的距離,讓彼此的關系越來越近,能否與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,取決于父母采取什么樣的溝通方式,用錯了方法孩子會爆炸。
如果父母想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,可以這樣做:
1、非正式談話
當父母對孩子說“來吧,我們談談”時,這是一種正式的談話,帶有嚴肅的邀請,孩子一聽到就會跑掉,而父母的反應是明確無誤的:孩子拒絕溝通,拒絕開始。
所以盡量避免與孩子進行正式的交談,家長和孩子的反抗會引起孩子的反感,不妨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的角度,聊天,然后不要向孩子透露自己的觀點,與孩子溝通是尊重作為個體的前提,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態度。
2、給孩子更多選擇
有時,我們認為孩子不愿意溝通是孩子的問題,但我們忽略了這可能是親子關系中的問題。所以我們要從整體上看,到底是孩子不愿意溝通,還是家長沒有給孩子溝通的機會,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家長溝通呢?
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和家長溝通
1、孩子自主性提高
小時候孩子比較聽話,那是因為孩子還不知道一些東西,沒有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自己的一些想法。隨著孩子年齡逐漸的增加,他所了解的事情也越來越多。
他可能逐漸的發現父母所說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正確的,而父母所說的意見與自己的想法也是不一致的,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就越來越不愿意與家長溝通。
2、孩子的隱私性提高
在很多家長眼中,孩子一回到家,不立刻寫作業,就是不愿意寫作業,其實這是不對的,家長不能一味地要求孩子把寫作業放在第一位。那么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寫作業?
孩子為什么不愿意寫作業
1.缺乏興趣
學校之所以要求學生回家后寫作業,其實這是一個復習當天所學知識的過程,在學習過程中,只有及時復習才能讓學到的知識得到鞏固,所以,這個作業,還得寫。但是問題來了,這個作業的形式,對孩子的吸引力不夠,不是抄寫就是各種練習冊,孩子周圍比寫作業好玩兒的事情太多了,如果作業不是足夠有趣,孩子的精力很難集中。
2.在校壓力大
現在的孩子學習壓力大,畢竟他們的學習成績也跟老師的績效掛鉤,老師也不敢松懈。孩子一天在學校要待上8個小時,除了上課就是寫作業,對小小的他們來說,要說沒有壓力那是假的。好不容易盼到放學,可回家后還有一大堆作業,孩子本能地抗拒著祖業,能拖延就拖延。
隨著孩子的成長,家長們發現,孩子與父母的話是越來越少了,以前那個整天說個沒完的小話癆不見了。所以,究竟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?
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溝通
不尊重孩子的決定、選擇。比如:孩子自己喜歡的衣服,你覺得不好看,非要孩子按照你的要求買。記住,是孩子喜歡,不是你喜歡,要尊重他。
不尊重孩子的隱私。隨意翻他的東西,偷看他的日記,孩子沒有獨立的空間。
不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。有父母隨意扔掉孩子的東西,比如:孩子做的手工,你覺得放在那里占地方,又或是你覺得不好看,沒有經過孩子的同意就隨意給扔掉了,這樣孩子會覺得父母不珍惜他的勞動成果。
不善于傾聽。孩子從小是非常喜歡表達自己的各種情緒的,但是父母不好好聽,不好好理解,不和孩子共情,孩子覺得跟家長說啥也沒意思,自然不說了,因為她覺得父母不尊重她。
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,他們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,按理來說,孩子應該多去找父母來解決,可是在現實生活中,卻有一部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慢慢對父母“閉上了嘴巴”,這讓父母非常苦惱。
為什么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父母溝通
1、溝通方式單一。家長容易走進溝通的誤區:將說教作為親子溝通的唯一方式。具體表現為:只要有機會,家長便一廂情愿地向孩子嘮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。你嘮叨的內容他不一定會聽,但你的嘮叨他一定會煩。這種嘮叨的說教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觸。
2、無法得到溝通的有效反饋。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,有些孩子無法從父母的反饋中,獲得自己想要的有效信息和情感價值反饋。這種溝通對孩子來說毫無意義,浪費時間和精力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溝通只會越來越困難。
比如孩子跟父母分享自己在學校的困難和煩惱,想從父母那里得到一些改善現狀的建議。然而,父母在溝通過程中并沒有注意到孩子的困難,和敷衍了事,這種溝通就是我們常說的“無效溝通”。
3、父母忽視了情感交流。現在經濟條件好了,很多父母會給孩子很多物質上的滿足,從來不和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交流。時間長了,孩子會覺得父母只會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,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所以會不愿意和父母溝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