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產生厭學情緒,不少脾氣暴躁的家長在聽到孩子不想上學時就會打罵孩子,但打罵只會引起孩子叛逆的心理。作為父母,我們不僅是孩子的監視人、朋友,更是他們的保護傘。一旦孩子出現厭學情緒,父母第一時間要照顧孩子情緒,再找尋原因,然后找到合適的方法幫助孩子,渡過厭學期。
孩子厭學怎么溝通
1、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。其實,很多父母不會和孩子交流溝通,因為大多數父母所謂的交流溝通,后面就變成了說教、指責。“我為你上學付出了多少,你怎么能說不上就不上呢?”“上學就是坐在教室,風吹不著,太陽曬不著,多么輕松,為什么不去。”
這樣的語氣是不是很熟悉?當父母和孩子這樣交流時,孩子還能敞開心扉和父母說話嗎?把孩子當成一個平等的個體,不批評、不指責,和孩子心平氣和的好好聊聊,看看孩子到底為什么厭學,然后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。
2、改善親子關系。孩子的任何問題都可以追溯到親子關系上來。如果孩子出現了厭學的情況,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反思一下,想想是不是對孩子平時太苛刻了?是不是家庭讓孩子感受不到溫暖?是不是對孩子的關心不夠?
如果孩子不愿意和談心,父母可以試著換種方式和孩子交談,比如:寫小紙條、發消息等方式。切記和孩子的日常交流要以鼓勵、引導、獎賞、發現長處為主,避免批評、指責等負面評價。
3、正確引導孩子,不盲目指責。學校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,只有通過上學,孩子們才能更系統地學習各種知識,從而擁有相應的生存技能。
然而,并不是所有孩子都喜歡上學,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,學習好像是一種強制性的任務。不強迫自己的孩子,而是慢慢引導,才能改變孩子的學習狀態。
孩子的厭學現象是如何形成的呢
從外因看,有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失誤,比如:家長期望過高、不當的教育方法、教師態度生硬、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、家庭環境不良等。
從內因看,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消極的情緒體驗和自我認識存在偏差。很多孩子學習目的不明確,學習動力缺乏,對學習沒有興趣,且自制力較差、懶惰、放縱,因此,孩子會逃避學校生活。
另外,有的孩子存在學習能力障礙、學習方法不當等。而多數學習困難的孩子還有其他表現,比如自卑、焦慮、憂郁、不合群、攻擊或退縮行為等。這些情況也會使孩子不適應學校生活,從而生出厭學情緒。
孩子產生厭學情緒應該如何教育呢
1、分析原因,對癥下藥。家長要冷靜地分析孩子厭學的主客觀原因。有的孩子厭學是由于學習基礎差,跟不上班;有的孩子是由于一次考試失敗,對學習失去了信心;有的是由于貪玩、把學習不當一回事;有的是由于……等等。
弄清原因之后,家長要有的放矢,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,幫助孩子有效地消除厭學心理。
2、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。孩子之所以厭學,首先是由于對學習失去興趣,如果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,則厭學情緒會馬上降低直至消失。
興趣培養主要靠提高對學習意義的認識,當孩子真正意識到學習對他們未來的巨大影響時,他們就能用理智來維系情感,一些行為偏差就會逐步得到矯正,從而消除厭學情緒。
3、家長調整對孩子的要求及方式。比如,家長對孩子的期望過高、只注重考試分數、波浪式關心或甚至放任不管等;家長采取操之過急的方法,諸如責罵等,以致弄巧成拙,增加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感。家長首要的任務是設法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。
動機來源于需要,包括興趣、成就感及受到贊賞。當孩子具備、甚至于獲得滿足需求后,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,然后逐漸愛上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