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在發現很多父母都是“掌控型”的,孩子是“絕對服從型”的,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,從來不會自己做決定,從來不會有自己的想法,這種關系表面上看起來孩子很聽話,實際上在父母的掌控下,孩子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,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,更談不上培養孩子的“獨立性”。孩子獨立性差怎么引導呢?
孩子獨立性差怎么引導
1、父母以身作則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。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,父母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性很強的人。身教大于言傳,父母的言行是孩子效仿的典范。如果平時父母做事的方式是處處依賴,又怎么能要求孩子學習獨立呢?
2、為孩子提供獨立發展的機會,該放手時就放手
父母從小對孩子無條件的包辦代替,使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,自己不愿意、不大會的事情,父母會幫著干。因此,父母可以通過各種形式讓孩子知道,自己已經長大了,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必須自己做。
父母要懂得適時放手,讓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掌握不同的生活技能,提高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。
對于已經養成依賴性的孩子,父母可以根據實際情況,一步步放手讓孩子學會去做自己的事情,比如:自己吃飯、穿衣褲鞋襪、洗淋浴、收拾整理自己的書包與房間等,一步步幫助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。
3、教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知識和技能
孩子不僅要有獨立的意識,還要有相應的知識和技能。比如:怎樣穿脫衣服、洗臉刷牙,怎樣幫助家人擇菜、洗菜、掃地、拖地、擦桌子等,不僅讓孩子愿意自己主動做事,還要學會自己做事才行。
同時,孩子的獨立性還表現在學習、人際交往等各個方面。父母要引導孩子自己完成學習任務,自己去和同伴交往。當孩子和小伙伴發生沖突糾紛時,指導或教會他們用各種有效的方式自行解決矛盾。
4、給予孩子選擇權、決策權
自己選擇、自己決策是獨立性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,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能力。
只要沒有危險安全問題,在孩子碰到可供選擇的機會時,就讓孩子自己決定選什么;在碰到孩子稍作努力就可以解決的困難時,引導孩子學會自己去思考,自己去決定,父母不要過多干涉,替孩子做決定。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開動腦筋,想辦法,做出決策。
同時,對于孩子成長中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,父母要及時給予贊賞、鼓勵,只有這樣,孩子才會更加主動積極的去獨立完成更多的事。
孩子獨立性差的原因
一是溺愛。現在孩子少,父母看得金貴,視為掌上明珠,捧在手心怕掉,含在嘴里怕化,就像小皇帝一樣,過著衣來伸手、飯來張口生活。這樣的孩子怎么會自立呢?
二是自理能力培養缺失。父母從不讓孩子動手,一切必為代勞。孩子好幾歲了,父母還為其穿衣、喂飯,走路需背著,上學需接送。
三是隔代管護。在農村,許多年輕夫婦為了生計外出打工,把小孩留給爺奶(或外祖父母)管護。爺奶很是關愛,甚至比父母還有過之而無不及,誠恐惶恐,唯恐出了差錯,無法向兒媳交待!有了缺點和過錯,爺奶不敢管;有啥要求哪怕不合理,爺奶都答應。孩子無憂無慮,無需動手隨心而成,心安理得。長此以往,孩子逐漸形成觀念:一切不必自己動手,自有大人代勞。
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,孩子未來都是要自己生活的,獨立得越早越有利于孩子性格的培養,學會自己面對問題,自己解決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