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不聽話,家長要仔細觀察孩子,耐心地勸解孩子,不要和孩子對峙,不然結(jié)果不是家長向孩子妥協(xié),助長孩子遇事不滿意就哭鬧的任性脾氣,就是家長忍不住打罵孩子,使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。
孩子不聽話軟硬不吃怎么辦
1、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
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一點自由的時間,隨他怎么支配,不可以每一分鐘都計算在內(nèi),分秒必爭,緊迫盯人,這對孩子內(nèi)心的感受非常重要。
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,他便不覺得是被逼在做事。一旦他覺得有主控權(quán)、是他自己的決定,他心中就甘愿得多了。更何況,我們自己做事情的方式也不見得就是最完美的,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方式去做。
孩子慢慢長大了,有自己的想法,父母要稍微尊重孩子的自主性,如果孩子完全照著大人的方式去做、一成不變的話,人類怎么會有創(chuàng)新出來呢?只要目標達到了,請給孩子一點自由發(fā)揮的空間,人類的文明就是來自不完全聽父母話的孩子的創(chuàng)意上。
2、孩子不聽話不一定就是壞事情
很多家長和老師認為,現(xiàn)在的孩子越來越不好管了,經(jīng)常不按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去做,有時好像故意與父母和老師作對。
其實,孩子“不聽話”并非壞事,而是獨立性個性品質(zhì)發(fā)展的重要標志。我們都知道,孩子出生后要經(jīng)過一次生理上的斷乳,切乳與母親身體的聯(lián)系。但是在心理方面,孩子仍然與父母聯(lián)為一體,需要父母與成年人的保護。他們表現(xiàn)出對成年人較大的依賴性,所以比較聽話。
而孩子總要從依賴于父母的心理關(guān)系中獨立出來,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,因此必須進行心理上的斷乳。以心理斷乳為基礎(chǔ),人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發(fā)展才能完成。因而,心理斷乳期孩子的“不聽話”則是成長的必然了。反之,此階段太聽話的孩子則是問題的孩子。
在心理斷乳期的孩子,最突出的變化是自我意識的發(fā)展。用心理學家依田新的話說:“自我的發(fā)現(xiàn),使之產(chǎn)生追求獨立的欲望,努力爭取自己的解放,他們開始具有自己的目的,無論什么都想自己試一試,并且不要他人干涉?!贝藭r,若是一味地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,他們也可能會變得聽話,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,獨立性的發(fā)展更會停滯不前。
何況現(xiàn)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,每天都可以吸收到很多信息,對人對事都會有自己的想法。如果父母和老師過早的用成年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,是不符合孩子身心發(fā)展規(guī)律的,而且容易扼殺孩子的天性,使孩子從小失去兒童最珍貴的創(chuàng)造性人格,這會給父母留下難以彌補的悔恨。
3、聽話的孩子并不是好孩子
溫柔的母親總是要求男孩“聽話”,在家聽自己的話,在學校聽老師的話,在單位聽領(lǐng)導(dǎo)的話,這樣的“聽話”男孩是受到家長和老師的喜歡。從現(xiàn)實的角度來看“聽話教育”出來的學生,在社會上難以成大氣候,反而那些調(diào)皮,有自己主見的學生,畢業(yè)后在社會上敢想敢做,大膽冒險,所以大多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。從科學的層面來講,“聽話”的男孩思考能力比不聽話的男生弱,畢竟他只聽父母和老師的安排,有時缺少主見,做事欠少果斷,大多難有獨當一面的氣勢。
如何正確地讓孩子變得聽話
1、理解孩子行為和心理特點
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大人的不一樣,表達能力也有限。
打個比方,一個孩子不喜歡刷牙,可能僅僅是因為牙刷太硬了。但是他對牙刷的認識非常有限,以為所有的牙刷都是這樣的,所以他不會要求換一把牙刷,而是直接抗拒刷牙這件事。
這種情況下,只有父母細心觀察、耐心詢問,我們才能知道,原來孩子不愿穿那雙鞋子,僅僅是因為磨腳的緣故,而不是因為不聽話。
2、道理講不通時,靈活來處理
當媽的都有經(jīng)驗,如果孩子不愛吃飯,我們跟他說一百遍“吃飯的重要性”,孩子都很難聽得進去。
這時我們要深深明白一點,孩子真的不是大人,如果管教孩子僅僅是講道理這么簡單,那么全天下的人都不會覺得教育孩子有多難了!
所以,行不通的時候,我們就要改變自己的應(yīng)對方法。
孩子不愛吃飯時,我們可以和孩子玩一個“小動物吃晚餐”的游戲——
媽媽:好啦,現(xiàn)在你是一只小熊貓,小熊貓吃竹筍了喂!
孩子張大嘴巴,吃了一口飯。
媽媽:現(xiàn)在你是一只小松鼠,松鼠來吃一口松果可以嗎?
孩子又開心地吃了一口飯。
……
3、給孩子做選擇題,懂得示弱和談判
媽媽們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,孩子玩得正起勁,但是到時間回家了,孩子還要繼續(xù)玩。
媽媽:寶貝,我們回家吧?寶貝別玩了,寫寫作業(yè)吧?
孩子直接無視,或者回你一句:“不回,不寫,我還想玩一會”
以上的對話重復(fù)了很多遍,媽媽多次讓步,孩子還是不聽,媽媽開始怒了:“你回不回?不回我自己走了,不管你了,你自己玩?zhèn)€夠。”
孩子哇的一聲哭了!
如果我們用給孩子多個選擇或談判的方式和孩子交流,劇情可能就會有反轉(zhuǎn)了。
方法1:我們回家吃了飯,再出來玩好嗎?吃飽了才有力氣玩,還能順便把你的小皮球帶出來玩哦!
方法2:如果你真的還想玩,那么媽媽再等你五分鐘,我們就要回家了,好嗎?
方法3:媽媽很餓了,怎么辦?你愿意陪媽媽回家吃點東西嗎?(此處還可以飆演技)
……
總之,以我們成人的閱歷經(jīng)驗,變著方法來,總能有一種方法可以說服孩子。
如果孩子的表現(xiàn)超過你忍耐的極限了,你甚至可以把孩子直接抱走,告訴他:“我們真的得回家了!”
這樣做,至少要比用負面語言來恐嚇孩子管用得多啦。
孩子不聽話該不該打
1.盡量控制自己不打孩子
最好的狀態(tài)就是不要體罰孩子。如果孩子犯錯了,家長不要一時沖動就打孩子,因為如果打孩子往往會有反效果??梢詫?nèi)心不滿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,例如對孩子說:“你的做法讓我很失望!”“我現(xiàn)在真的很難過!”。不僅能夠讓自己的心情平復(fù),而且可以讓孩子換位思考,自我反省。
2.用自然后果懲罰孩子
當孩子犯錯的時候,不用過于批評孩子,而是讓孩子自己來承擔他的錯誤所帶來的后果。如果孩子還小,家長可以教會孩子如何修正錯誤。例如,將果汁打翻了不能喝了,孩子還需要清理地上的果汁。孩子可以從中了解到自己的錯誤造成怎樣的影響,也會深刻反省,避免今后再犯這樣的錯誤。
3.用間接的方式懲罰孩子
家長不必過分追究孩子犯的小錯誤,而是通過給孩子警告的眼色、縮短孩子看電視的時間等方式來讓孩子吸取教訓。例如,孩子沒有整理房間就沒收孩子的零食。家長最好明確告訴孩子今后應(yīng)該怎么做,需要達到什么樣的保準,表達對孩子的期望。
4.打孩子時不要情緒化
多次警告后,孩子仍然我行我素,家長需要平復(fù)自己的情緒,沉著應(yīng)對。如果情緒失控的時候打孩子,不僅不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而且孩子會感覺內(nèi)心受到傷害。在這個時候,孩子注意到的是父母憤怒的情緒,而無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。
5.讓孩子明白自己被打的原因
如果不得不打孩子,需要告訴孩子為什么會挨打以及打多少下,如果下回犯錯誤應(yīng)該怎么做。
不要打得過重,也不要把打孩子當做發(fā)泄的途徑,更不要還沒有搞清事情就打孩子。家長打完后一定要告訴孩子“打你我們也很難過”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盡管他做了錯事,但是父母的愛不會改變。打他只是希望他下回不再犯這樣的錯誤。
6.不要打2歲內(nèi)和6歲后的孩子
小于兩歲的孩子由于各方面發(fā)育未成熟,沒有規(guī)則意識。這個時候通過打來教育孩子,不僅沒有效果,還會傷害到孩子的心靈。當孩子漸漸長大,不僅自我意識得到發(fā)展,自尊心也逐步增強。六歲的孩子已經(jīng)明白道理,所以家長凡事要將理,切勿隨意打罵。